怎么判断汉玉壁,刚出土的玉壁有什么特点
1、怎么判断汉玉壁
史前玉壁
新石器时代玉璧1般为厚大型,圆孔,内孔壁及外缘多呈倾斜状,是使用管状钻具制成的。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如良渚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及龙山文化都出土有大量玉璧。值得注意的是新石器时代各种文化玉璧的器形、形制,都很相似,可能因其制作工艺基本相同。
商周玉璧
商周玉璧发生了很大变化,璧体渐薄,制作也日渐精细,大多在壁面上琢有纹饰。史前玉璧已出现少量单调纹饰或符号,如大汶口、良渚出土品等,但极罕见。商至西周,玉璧纹饰由简至繁,纹饰种类也越来越多,至战国已出现复合纹饰。商代玉璧纹饰以阴线纹、双阴线纹及剔地阳起纹、龙纹、罟面纹和饕纹为主,这也是商代玉器的鉴定要点。此期玉璧成为奴隶主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玉璧的尺寸小于新石器时代,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同,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孔,1般都很规整。西周、春秋玉璧西周春秋玉璧,出现了几种新纹饰,其中以卧蚕纹最多见。这种纹饰有称卷云纹的,也有称谷纹的。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中国古玉的专家维尔教授,在长期研究周代玉器上的卧蚕纹饰时,认为它是兽头或龙头纹,而这种纹饰到战国、汉代演化成排列规整的谷纹。实则谷纹是由商周时代的鸟、兽、鱼等纹饰逐渐演化形成的。人类制造玉器纹饰最初的构思是将鸟、兽、鱼等象形琢刻到玉器上,后逐渐由阴文至阳文,再逐渐衍生云头纹、卧蚕纹、谷纹、乳钉纹等。这种演化从商至战、汉玉器中可找到痕迹。
战国玉璧
战国玉璧百花齐放、沉香众彩纷呈,从外观、形制。品种等各方面来看,都是我国古玉璧发展史上的高峰产物。最突出的是玉璧形制变化很大,出现了在廓外琢制纹饰的新型玉璧,风格迥异前代。很大1部分玉璧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佩饰璧越发精美,”工艺越发精湛,品种花样繁多,纹饰主要有谷纹、蒲纹、卷云纹、细如毫发的细丝线纹,并新出现了勾连谷纹。双身合首夔龙纹,镂空和内外龙凤纹饰也非常盛行,这些纹饰1直流行至两汉。这些璧大的应是作陈列观赏之用,小的多为佩饰所用,有的作为玉组佩上部饰件。玉璧有超过40厘米的大璧,有的内外饰两层龙纹,内隔蒲纹或谷纹。战国玉璧抛光工艺日益精湛,达到了俗称”玻璃光”的程度。玉璧及雕饰的边角特别尖利,用手抚摸有刮手感,这是战国。汉代玉器的1个显著特点,此特点也是战国玉。汉代玉独有的时代特点。战国玉璧形制美观且独具特色,是古玉收藏家投资收藏极为抢手的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刚出土的玉壁有什么特点
史前玉壁
新石器时代玉璧1般为厚大型,圆孔,内孔壁及外缘多呈倾斜状,是使用管状钻具制成的。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如良渚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及龙山文化都出土有大量玉璧。值得注意的是新石器时代各种文化玉璧的器形、形制,都很相似,可能因其制作工艺基本相同。
商周玉璧
商周玉璧发生了很大变化,璧体渐薄,制作也日渐精细,大多在壁面上琢有纹饰。史前玉璧已出现少量单调纹饰或符号,如大汶口、良渚出土品等,但极罕见。商至西周,玉璧纹饰由简至繁,纹饰种类也越来越多,至战国已出现复合纹饰。商代玉璧纹饰以阴线纹、双阴线纹及剔地阳起纹、龙纹、罟面纹和饕纹为主,这也是商代玉器的鉴定要点。此期玉璧成为奴隶主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玉璧的尺寸小于新石器时代,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同,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孔,1般都很规整。西周、春秋玉璧西周春秋玉璧,出现了几种新纹饰,其中以卧蚕纹最多见。这种纹饰有称卷云纹的,也有称谷纹的。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中国古玉的专家维尔教授,在长期研究周代玉器上的卧蚕纹饰时,认为它是兽头或龙头纹,而这种纹饰到战国、汉代演化成排列规整的谷纹。实则谷纹是由商周时代的鸟、兽、鱼等纹饰逐渐演化形成的。人类制造玉器纹饰最初的构思是将鸟、兽、鱼等象形琢刻到玉器上,后逐渐由阴文至阳文,再逐渐衍生云头纹、卧蚕纹、谷纹、乳钉纹等。这种演化从商至战、汉玉器中可找到痕迹。
战国玉璧
战国玉璧百花齐放、沉香众彩纷呈,从外观、形制。品种等各方面来看,都是我国古玉璧发展史上的高峰产物。最突出的是玉璧形制变化很大,出现了在廓外琢制纹饰的新型玉璧,风格迥异前代。很大1部分玉璧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佩饰璧越发精美,”工艺越发精湛,品种花样繁多,纹饰主要有谷纹、蒲纹、卷云纹、细如毫发的细丝线纹,并新出现了勾连谷纹。双身合首夔龙纹,镂空和内外龙凤纹饰也非常盛行,这些纹饰1直流行至两汉。这些璧大的应是作陈列观赏之用,小的多为佩饰所用,有的作为玉组佩上部饰件。玉璧有超过40厘米的大璧,有的内外饰两层龙纹,内隔蒲纹或谷纹。战国玉璧抛光工艺日益精湛,达到了俗称”玻璃光”的程度。玉璧及雕饰的边角特别尖利,用手抚摸有刮手感,这是战国。汉代玉器的1个显著特点,此特点也是战国玉。汉代玉独有的时代特点。战国玉璧形制美观且独具特色,是古玉收藏家投资收藏极为抢手的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关于 玉壁 的来源及用途
玉璧 【名称】:玉璧
【类别】:玉器
【年代】:西周
【文物原属】:原河南省3门峡市3门峡虢国墓地陪葬品
【文物现状】:
20世界后半叶出土于河南省3门峡市3门峡虢国墓地,现收藏于河南省3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简介】:
直径10厘米,孔径6.9厘米,厚0.3厘米。青玉,浅豆青色,双面饰尖尾双龙纹,臣字眼,眼角线回勾,典型的西周刻法,龙身饰云纹,双阴线刻法。外边棱被磨得圆滑,体薄,微透明。
【相关内容】:
玉璧是1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1,也是“6瑞”之1。《尔雅·释器》载:“肉(器体)倍好(穿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1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3种。
从近年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防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口径的称为环,1般不再用“瑗”这1名称。
玉璧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1直延续不断的品种,是很重要的瑞玉,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用玉选料极精,制作工艺极细,花纹形式多变,饰纹种类极为丰富,使用范围大增,数量也属历代之冠。
【古玉璧收藏浅谈】
玉璧(谷粒纹) 玉璧是1种圆板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的说法。肉即边,好即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
在存世的古玉璧中,肉与好符合倍数关系的不多。《尔雅》中有好倍肉谓之“瑗”、肉好如1谓之“环”的说法。“环”、“瑗”属于璧类玉器,是1种特殊型璧。
在古代,璧是1种重要玉器,使用年代之长、品种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璧有以下几种用途:1为礼器,2为佩玉,3为礼仪馈赠品,4为葬玉。玉璧的纹饰随着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商代璧多饰弦纹。春秋战国至汉代,玉璧为云纹、谷纹、蒲纹,间或有螭纹。唐、宋、元以后出现了凹雕螭纹、乳丁纹、兽面纹、花鸟纹装饰的玉璧。
玉璧中应引起重视的是素璧、谷纹璧、蒲纹璧。素璧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有3个出土地。1是良渚文化遗址;2是广汉地区早期文化遗址;3是齐家文化遗址。商代也有素璧,素璧在当时主要用于礼器。谷璧、蒲璧使用1直延续到明清时代。明清出现了1面以谷纹或蒲纹、云雷纹、席地纹装饰,1面饰花、鸟、鱼、虫、龙、凤、8卦、吉祥物等图案。《周礼》有“子执古璧”、“男执蒲璧”的记载。谷璧上镌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丁,乳丁上雕成漩涡状如同谷牙,取其谷可养生之意。蒲璧指带有极浅的6角形格子纹的璧,取蒲能织席可以安人之意。这两种璧多是战国和汉代的,1般为几厘米到十几厘米,超过2十厘米的不多见,从存世或出土的实物看,宝光4溢,做工极精良。在战国时期这类玉璧已被奉为珍宝,作为佩玉或抵押品、赏赐品、镶嵌品、礼仪品及馈赠品。龙纹、鸟纹、凤鸟纹、蒲璧见之于汉代,璧的表面用同心圆绳纹分为两区,多达3区。外区饰龙纹或凤鸟纹,内区饰蒲纹,3区内饰兽面纹。这种汉代璧1般用水玉制成,分厚薄两种,直径1般较大,大的有超过40厘米,但厚的并不多见。
龙纹的蒲璧很为奇特,以阴刻线组成,正面刻画龙头。鼻眼很大,鼻下雕粗阴线较宽但很浅,1般无嘴,其他部位用细线雕刻。龙为双身,如飘带伸向两侧,刻纹与龙身缠绕,代表爪或翅。玉璧的运用历史久远,跨度数千年之久,文化内涵极深。
古代的礼器,最常见的,除了青铜器(如鼎、簋等),还有玉器(如璧、圭等)。在3礼(《周礼》、《仪礼》、《礼祀》)中占有重要地位。
各式玉璧璧是玉礼器中,较为广泛使用的圆玉。凡贵族朝聘,庙堂祭祀,丧葬礼仪等,用璧都有规定。及后,出现的小玉璧,则是用于佩玉,作为装饰之物。
玉,古称美石,由于产地不同,质地差异明显。以新疆和田、陕西蓝田、河南南阳等所产软玉为佳。璧上刻凿的纹饰也很多,几达2十多种,其中,以涡纹、鳞纹、勾连纹、谷粒纹较常见。
《夜读拾得录(9十8)·送璧与返璧》1文中,卫国的右宰谷臣招待鲁国大夫郈成之,“陈乐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正是说明谷臣将遇到凶事,或有不测。在当时,璧可作葬礼之器。送璧传递了将有凶讯。受璧者,心中便明白了。
古之圆玉,有璧、瑗、环、玦4种,这4种圆玉,在人事处理上作用不同。璧已如上述,瑗,主要用以召人。天子召见诸侯,诸侯召见卿大夫、士的时候,都要命人拿着瑗,以为信物。环,主要用以君免臣罪,许回复任;玦则表示君臣关系已经断绝,返回无望。《荀子·大略》注:“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边境,或远离京都的地方),3年不敢去(离开),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
4种圆玉有4种不同用途,它们之间怎样区别呢?古器物研究者拿圆玉的中心孔径作为掌握标准,列出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的,叫做璧。
2、中心孔径大于边宽的,叫做瑗。
3、中心孔径与边宽相等的,叫做环。
4、凡是周边有1个小缺口的环,叫做玦。
这是1般情况,也有不相符合的,如战国中山园墓出土1件自名“玉环”的圆玉,中心孔径就大于边宽。尽管有些出入,上述以圆玉的中心孔径大小作为辨识璧、瑗、环、玦,仍不失为1个重要依据。
祝你好运!。
4、古代玉壁的由来
。
5、齐家文化玉器鉴定特点
齐家玉器的工艺特点:1.切割开料线切割开料痕迹在玉琮、玉璧上时有出现,平面上留下1条较直的棱脊,上大下小的梯形马蹄钻孔,也是齐家古玉的1个显著标志,无论是大孔还是小孔均如此。2.抛光玉表的磨光工艺在齐家部分玉器中表现极佳,有些玉琮、大玉刀表面磨制十分精细,手在玉表滑动平整光洁犹如镜面。3.镶嵌、粘接镶嵌与粘接,在齐家古玉中也经常出现,碎小的石片用漆胶粘贴于玉人身上,十分牢固。漆胶的主要成分就是漆树流出的生漆,粘合力很强,且耐水和弱酸碱,粘接缝隙露出的漆胶1般是呈淡黄色。4.刻制纹饰直接在玉表刻制纹饰,良渚文化古玉中量较大,齐家古玉中虽有,所占数量比例很少,玉刀与玉琮的细阴线纹均为直接刻制。5.铜、玉合铸与粘接铜、玉合铸之法,在近代基本无人采用。铜与玉的衔接不用镶嵌,不用胶粘接,而是合铸在1起。
6、齐家玉的造假内幕 如何鉴定真假齐家玉(组图)
神人面纹玉杖形器 嵌松石人面纹玉琮鱼蛙纹玉璧索纹玉瓶3角齿棱玉钺 近日,央视在“新闻直播间”和“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中,以两天3次的播出频率曝光了齐家玉的造假内幕,让齐家玉1时成为收藏界的热议话题。节目里,主编过十5卷本《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的古玉专家古方认为“齐家玉都是素面器,表面没有纹饰”;馆藏最多齐家玉的甘肃定西众甫博物馆馆长刘岐江称齐家玉“比较简单、造型古朴、大器型相当少”;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则提到齐家玉出土量也就在千件左右。那么,这些专家们所谈到的观点是不是完全为学术界所认可呢?齐家玉在纹饰、器型方面是否真正缺乏“创意”?民间齐家玉的分布状况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国内知名玉器专家展开了探讨。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研究员雷从云: 大量齐家玉“流落”民间 古方讲的齐家玉主要是简单粗糙的平面片状器和无纹饰的特点,这是《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十5册甘肃、青海、新疆卷玉器作者的观点,完全没有什么新意。我以为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这种说法是比较符合考古发现实际的。但也并非绝对,其实《中国出土玉器全集》里面就收录了1件甘肃静宁地区出土的青玉弦纹玉琮,弦纹做得非常均匀、精细,抛光也很好,是静宁某地施工时民工发现的,现在收藏于静宁县文管所。我曾经跟人开玩笑:“如果不是因为施工发现并交给了文管所,那现在的考古可能连弦纹玉琮都还没有见过。” 考古发现为什么会出现某些“空白”甚至“交白卷”?这是由于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物考古就有1条规定,那就是不主动进行考古发掘。为什么做这样的规定?主要原因在于当时虽然盗墓的现象不多,但考古工作者光抢救基本建设、土木工程中的出土文物都忙不过来。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不仅全国的各种土木工程量更多、更大,同时盗墓情况空前猖獗,考古队光去“善后”都来不及。但事实上考古队所能抢救到的好文物已经所剩无几了,很多东西都“流落”到民间,甚至流失海外,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齐家玉。 近年来,为了编辑出版《民间收藏玉器全集》,我和其他几位古玉专家清清楚楚地看到,原来在考古发掘中没有出现过的东西,许多新的器型,许多不曾见过的形制和纹饰,不仅在民间有,而且数量非常大,品类非常多。但因为它们并非考古发掘品,这些东西都没有“出生证”;另外,我们有的考古工作者、有的博物馆工作者为了守护“个人的阵地”,凡不是考古出土的东西都1概不承认。这种情况不仅落在齐家玉和其他古玉器头上,在陶瓷界也是如此。我要再次强调,民间收藏的齐家玉,数量、品类、等级不可小视。其中不仅有各种平面片状器,还有各种图像、纹饰的齐家玉,有大件器,有立雕的神器、神物,有圆雕人物、动物,如甘肃、青海收藏家协会的1些头面人物,就收藏了许多齐家玉。以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对于齐家玉的认知程度,怎么可能去买1大堆赝品呢? 我在声明中也说了,我研究齐家玉器超过10年。其间,两次到甘肃、青海,1次在宁夏考察齐家文化和齐家文化玉器,先后发表关于齐家玉的论文7篇,专著3部,并多次在海内外作齐家玉的专题演讲和讲座。2006年我还在文章里第1次讲到了清宫收藏的齐家文化玉器。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图录里,北京故宫博物院出版的《玉器全集》里面,都分别著录了几十件清宫收藏的齐家玉。我在《齐家玉韵》著录的183件东西,敢说绝大部分都是真品和珍品。因为我1件件看过、搬弄过这些东西,而且当时还不止我1个人看过。这些跟这次“事件”的卖家、买家、制假方做的“齐家玉”,没有任何关系!我也与他们任何1方的任何人没有联系。而节目中无端地将我和“齐家玉”的卖家、买家和制假者牵扯在1起,将我及著作作为反面专家、反面教材,不仅完全是混淆视听,而且是对我和我的作品的极大侵害,对我声誉的极大破坏,并对社会相关事业与活动造成恶劣影响。 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 把民间齐家玉说成赝品是无知 我到蚌埠等地做过调查,很多店里的东西1看就知道是真古董,但他们硬说是他们自己做的高仿品。你问他图案谁设计的,为什么设计这样图案,玉料在哪买的,剩下的玉渣在哪里,他们1个问题都答不上来。景德镇有些所谓能做高仿瓷的“专家”,也都是拿老东西在包装自己,他们的窑摆在那里,却从没点过火。那他们为什么偏要把老东西说成“今货”呢?为的就是要掩盖盗墓的事实,因为盗墓是要判刑的。央视播出的节目里,甘肃那个卖“齐家玉”的店主之所以说他做的是当代仿品,就是这个道理。我跟几个收藏界的朋友都认为他的店里放在地上、包了泥土、有阳刻纹的齐家玉应该都是真品。在齐家玉中存在着很多阳刻的纹饰,这是西北地区的特色美学,很难仿造。因为阳刻是凸出来的,需要把边上的所有材料都1点点地打掉,这叫减地法,才能最后突出这些纹饰。阳刻非常费时费力,1个造假的人不可能花这个心力去造1件才卖几百块钱的东西;而且齐家玉的图案都是非常抽象生动的,没有1定文化功底的人是无法设计出来的。 而以齐家文化近千年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来说,如果其玉器总量不过千8百件,平均算起来,每年也就制作1件半件,这听起来就是个大笑话!考古资料上也明明白白地记载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1座墓葬出土的玉璧就有83件,更不要说民间藏了多少宝。我始终认定,中国即便算是5千年的历史,也1定创造了无数的财富和古代艺术品。最近就有1位藏家拿了两件有纹饰的齐家玉到获得司法部认可的鉴定机构北京瀛方斋做鉴定,无论是4面带纹饰的小玉琮还是镶嵌绿松石的玉人,通过微痕检测都确定是齐家玉无疑。所以,所有不懂的东西,所谓的专家最好不要轻易去否定。假如存世的只有千8百件齐家玉真品,那么那些“赝品”你敢让它流出海外吗?再以另1个角度看,现在流出海外的很多宝贝,是不是就因为我们某些“专家”的无知才流出去的?事实上,现在国外的1些集团,在拼命打压中国的民间收藏,就是想把这些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打压成赝品后能以低价收购了去。所以我们现在要进行的是1场文化保卫战、文物保卫战。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会理事汪遵国:民间齐家玉要鉴定先行据我所知,考古发掘出来的齐家玉,数量不多,品种不多;但民间出土的齐家玉,在数量上是考古发掘的上百倍,在品种上也是大大增加。就我个人看过的齐家玉真品,就有3千多件,但我还不是国内见过齐家玉最多的人。 当然,民间挖出来的东西,脱离了原来的地层,就有了1个鉴别真假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古玉造假的确也比较普遍。判断古玉的真假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首先是看玉料的产地,像齐家玉多数出于甘肃、青海,那就要看这件玉器是否为这1带出土的;第2,齐家玉已有4千年的历史了,这么长的时间肯定经历了第2次氧化。2次氧化是有1定特征的,譬如包浆变了,颜色变了,硬度变了,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判断出绝大部分齐家玉的真伪了。造假的人虽然也有他们的“绝招”,像酸浸把今玉放到硫酸、醋酸或草酸里浸泡,或是烘烤把今玉加温到5百度或1千度使其变色,但人工色沁的效果,跟天然的2次氧化1定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这些专门研究玉器的专家,如果能够接触到大量民间出土的齐家玉,能够准确地判断其真伪,就能比考古出土的玉器了解更多有关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信息。因为民间出土的齐家玉比考古发掘的齐家玉,在器型、纹饰方面都更多样;在做工上,除了切磋、抛光外,还有镶嵌绿松石的;而且也发现了很多大件的玉器,像玉鼎,比青铜鼎还大的我都见过;另外,民间出土的齐家玉中,有些表面上还出现刻符,这些符号可能是早期的文字,可以和甲骨文、金文相比对相印证,比如说“1”、“日”、“王”,就跟甲骨文、金文基本1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