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最有名的是哪首,踏莎行是什么意思

踏莎行最有名的是哪首



1、踏莎行最有名的是哪首

踏莎行最有名的是北宋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踏莎行·候馆梅残》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此词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全词寓情于景,含蓄深沉,是为人所称道的名篇。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开头3句是1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开头3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

4、5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1溪春水1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2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踏莎行是什么意思



2、踏莎行是什么意思

踏莎行的解释(1).词牌名。又名 《柳长春》 、 《喜朝天》 、 《踏雪行》 等。 双调 5十8字,仄韵。又添字名 《转调踏莎行》 ,双调6十4字或6十6字,6句4仄韵。参阅 《词谱》 卷十3。 (2).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商角调均有同名曲牌。南曲较常见,字句格律与词牌同。用作引子。北曲与词牌 不同 , 用于 套曲中。 《 清平 山堂话本·简贴和尚》 :“﹝ 宇文绶 ﹞就旅邸中,取出文房4寳,做了只曲儿,唤做 《踏莎行》 。” 词语分解 踏的解释 踏 à 用脚踩:踏步。踏板。踏青(春天到郊外散步。亦称“踏春”)。踏雪。踏月。践踏。糟踏。脚踏实地。 亲自到现场去:踏看。踏勘。踏查。踏访。 踩 部首 :足。

踏莎行郴州旅舍翻译



3、踏莎行郴州旅舍翻译

踏莎行郴州旅舍翻译如下: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词作。此词大约作于绍圣4年(1097)春3月作者初抵郴州(今属湖南)之时。词人因党争遭贬,远徙郴州,精神上倍感痛苦,故作词抒写客次旅舍的感慨: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踏莎行元旦王寂翻译



4、踏莎行元旦王寂翻译

《踏莎行元旦》的作者是王寂,翻译如下:燕子轻盈,黄莺娇软,你的容貌我看得非常清楚分明,在梦中又1次与你真实地相见,你埋怨我太无情,不理解你在长久以来的相思情意,也不体会你在好春时节独守空房,被相思所缠的悲伤,分别后你给我的情书我依然留着,我依旧穿着你分别时亲手缝制的衣衫。你的身影似乎暗暗随着我,来到了4处,淮南的寒月,万水千山1片寂静,可你只1个人在远方孤苦伶仃地,无人陪伴。王寂的人物介绍:王寂是金代文学家,字元老,号拙轩,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人,先世为大名莘县人,系出北宋3槐王氏,其父王础,字镇之,为金朝初年名士,官至归德府判官,王寂少颖悟,天资孝友,儿时饱读经史,性格坦率,不喜埸屋之学,常酹酒赋诗,对牀所雨,眷眷然不舍去。王寂成年正是海陵王统治时期,金朝的各种制度日益健全,科举制度亦趋完备,海陵王天德2年,始增殿试,并南北选为1,因海陵王善词赋,故科举之科目则罢经义,策试两科,专以词赋取士,此时取士须4试皆中,即由乡至府,由府至部及殿试。乡试为最低级的考试,每3年的3月2十日举行,乡试考取,则参加府试。

踏莎行原文及翻译



5、踏莎行原文及翻译

踏莎行原文及翻译如下。

1、《踏莎行》原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2、《踏莎行》翻译。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踏莎行》赏析:词的上阕在写景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1出语便已入哀景之中,从后句“桃园望断无寻处”可以想到,楼台、津渡都是因情所设之景,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是由词人内心的不被人理解的情怀,无处宣泄所生出无人问津之感。桃花1语又让人联想到了桃花源记1文,诗人也正是想表达出1种离世厌俗的情感。常常文人在政治上不得志后的第1反应大多数也是出世,出离。浸淫于佛道的太虚,更是如此。在其稍晚些的作品《宁浦书事》中就提到了“我岂更求荣达”之语。在《反初》中也流露出了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又将情景拉入到了悲凉之谷底,可堪孤馆和1个寒字,写尽了词人心中的孤苦凄凉,杜鹃啼血,本就凄凉又怎堪残阳日暮。自古日暮是归途,词人或许是在感叹自己生命将暮,或许在感叹仕途将暮。独在异乡,偏听子规,子规子规,何时子归。诗人或许又在感叹自己离别亲人,远离家乡的哀愁吧。在《题郴阳道中1古寺壁》中,少游哀叹“行人到此无肠断,问尔黄花知不知”,“北客念家浑不睡,荒山1夜雨吹风”从景物之凄凉,过渡到了内心之凄凉。在《宁浦书事》“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1语中,他更加直白地流露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感。有理由相信,词人此时听到子规啼夜的心情是无比惆怅的,再加上孤身1人,念及家乡也是情理之中。

踏莎行晏殊原文及翻译



6、踏莎行晏殊原文及翻译

踏莎行晏殊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1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译文: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1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注释:红稀:花儿稀少。红,指花。阴阴见:暗暗显露。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赏析: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3句描绘1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1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1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3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1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1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1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2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